德語稱謂和尊稱詳解
時間:2013-12-23 11:15來源:南京歐風外語培訓作者:Peter
德語稱謂和尊稱詳解
|
一般來講,德語中表示職業、官銜的稱謂詞是不能用作稱呼的,如不可以叫對方某某老師、某某科長等,少數例外的是教授、博士、校長、部長、市長等,但前面一般要加上“Herr(先生)”或“Frail(夫人)”。親屬之間也一樣,除爸爸、媽媽、爺爺、奶奶等詞外,表示兄弟姐妹等血緣關系的稱謂詞也不用作稱呼。他們相互問一般直呼其名,如“Hans(漢斯)”、“Monika(莫尼卡)”等,而不管被稱者的年齡比說話人大還是小。
換句話說,德語中的哥哥、弟弟、姐姐、妹妹(包括表、堂兄弟姐妹)等詞均不用作稱呼。有趣的是,當小孩子長到十幾歲時,連自己的父母也可直呼其名,如馬克思的女兒親昵地叫他卡爾,我國觀眾熟悉的德國故事片《英俊少年》中的小主角海茵茨也是直呼其父親的名字。更有甚者,當孫子輩稱呼其祖父輩“Ope(爺爺或外公)”時,有的當爺爺的會風趣地說:“別叫我爺爺,就叫我的名字吧,要不我會顯得更老。”平輩之間,年輕者直呼年長者其名,倒也說得過去,而晚輩直呼長輩其名,這對中國人來說恐怕就是嚴重的“犯上”了,但對德國人來講,它不僅絲毫沒有不敬的意思,反而表示兩輩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,透著一種親切感。這就是文化表現在稱呼語言上的差異,這種差異在稱呼代詞上更為明顯。
同漢語一樣,德語中稱呼代詞也分為尊稱“Sie(您)”和友稱“Du(你)”,但其內涵不同,用法也不一樣。總的來說,友稱“Du”一般用于親朋好友及家人之間,表示一種親近和友誼,而不論年齡、輩分大小,家庭內的小孩稱其父母甚至祖父母一律用“你”。而尊稱“Sie'’除表示尊敬外,也表示彼此間有距離,一般用于非親非友的正式社交場合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上述這種語用功能上的劃分只是相對的。我們從德國人對小孩的稱呼上便可看出這一點。在小學和幼兒園,老師稱學生用“你(表示親切)”,而學生稱老師則要用“您(表示尊敬)”;到了中學,老師就要和學生彼此用“您”(表示互相尊敬)對稱了。在社會上也是如此,德國人對兒童只稱“你”,喊名字而不帶姓,以表示親切,如“你好,漢斯。”但對青少年,就要用“Sie”尊稱了,否則,青少年就會感到別人沒有把他們當成人看待,因而是一種不尊重。同樣,友稱“Du”并非總是表示親近和友誼,使用不當會招來麻煩。
實際上,普通德國人對尊稱和友稱都十分敏感。與德國人初交,他們一般和你尊稱,一旦建立起很好的私人友情后,尊稱就要過渡到友稱。德國人會正式提出改變稱呼的要求,如果你欣然同意,彼此間才可以使用友稱。有的德國人甚至會為改變這一稱呼舉杯相慶,因為它表明兩個人縮短了距離,成為摯友了。這種敏感性不定期表現在不同的語用場合,如在嚴肅的工作環境里,平日以友相稱的熟人之間也會相互使用尊稱;而在狂歡節或休假期間,素不相識的人們彼此間卻又使用友稱,這大概是對平日里的快節奏生活的一種放松和隨意吧。
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,年長者傾向于尊稱,年輕者反之;受教育程度高者喜歡用尊稱,程度低者反之;城里人多用尊稱,鄉下人反之。德語中尊稱和友稱的用法如此之復雜,以至于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,德國的大學生曾興起過取消“尊稱H的運動。然而這場運動并非能夠那么輕易地改變這一復雜的社會語言現象,其結果只是在今天的大學生之間留下了盛行友稱的習慣,可見社會和文化對語言的制約性非常強大。
德語中稱呼系統的文化特性突出的一點是尊重個性和平等,不太注重家族血統的等級和,這一點似乎和我們恰好相反。德國的小孩從小對長輩稱“你”,待長大自少年起便可對長輩直呼其名。這一言語行為之所以被社會認可,正是西半球重個性和平等的價值觀在稱呼語言上的反映,社會上對兒童和青少年從友稱到尊稱的轉變也是如此。
以上就是“德語稱謂和尊稱詳解”的相關介紹,如果您想更深入的了解并有學習“德語培訓課程”的計劃,請直接點擊右側在線咨詢,預約免費試聽,網絡預約還有更多驚喜。
(責任編輯:admin) |
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