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12-13世紀,當市民階級興起之后,城市政治經濟發生了變化,中世紀歐洲的建筑藝術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,以改變原有的建筑形式。新的形式稱哥特式建筑,是在羅馬式建筑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。哥特一詞與歐洲古代哥特族有關,表示哥特日耳曼族對建筑藝術的再創造。但對堅持羅馬式建筑藝術為正統派來說,哥特式意味著野蠻。 早期哥特式建筑藝術起源于英國,約在11世紀。其特點是藝術的裝飾性,建筑外形是垂直式。12世紀中葉,哥特式建筑藝術盛行于法國,在法國影響下,德國也產生并發展了哥特式建筑藝術。哥特式教堂外形高,上下垂直,一雙塔樓象雙手向蒼穹祈禱。但從遠處看,高高的雙塔樓象鉆天森林。從正面看,兩座塔頂并列(也有的哥特式教堂只有一個塔樓),塔頂下面連著中層玫瑰形的窗戶,再下面底層是三座大門。塔的底座堅實,從下向上看尖頂拱很筆直,這尖頂拱是哥特式建筑風格的特征。它與羅馬式圓頂拱正好相反。從建筑技術來說,尖頂拱在上下垂直的建筑體上與邊緣拱和墻柱相連,起著支柱作用。這是哥特式建筑的又一特點。它不象羅馬式圓頂拱那樣需要較堅硬的支柱。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窗戶大而長,窗戶上鑲嵌著彩色玻璃。陽光照耀下,教堂內顯出奪目耀眼的七彩,顯示天上人間的光耀美麗。在室內,哥特式教堂保持十字形的基本形式,并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:前廳、中堂和圣壇。由前廳進入中堂時,顯見中堂空而高。圣壇在正中面朝東。大門一般是坐西朝東,由西邊進來,當中是做禮拜的座席。1248年建立的有五個大廳的科隆教堂是德國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。接著在1287年建立了烏培索拉大教堂,1283年在弗萊堡建立了大主教堂,而1377年在烏爾姆建立的大教堂是世界上高的哥特式大教堂。紐倫堡城在14—15世紀建立的哥特式大教堂在二戰中被毀,戰后在重建中恢復。紐倫堡是哥特式建筑藝術得以發展完滿的一個城市,從1250至1550年的三個世紀里,這個城市連續建立了一系列宗教的和世俗的哥特式建筑。
哥特式藝術風格的另一表現是教堂祭壇壁畫。那時盛行宗教藝術繪畫,著名畫家康拉德·維茲(Konrad Witz 1400—1445)畫的宗教人物畫頗有影響。由于氣候關系,不少古畫受損,為保存古畫,需要臨摹原畫的人才。這樣,一大批城市,象漢堡、科隆、紐倫堡、巴塞爾和慕尼黑等地都建立了繪畫學校。
15世紀初,晚期哥特式繪畫風格重要的是科隆派。畫家斯捷番·洛希納爾(StefanLochner 14007一]451)是這一派的重要的代表。其代表作是“科隆教堂的三個國王祭壇。(約1442)和“玫瑰叢中的圣母瑪多娜"(1448)。這些畫迄今仍保存于科隆。他的畫藝在15世紀中葉是突出的,當時很少有人超過他,
哥特式和羅馬式這兩種藝術都反映著天神和基督教思想,是宗教思想的體現。羅馬式建筑藝術是希臘化建筑藝術的再版,教堂內顯得昏黑,外形象堡壘。其宗教思想是把奧林匹司的神與人類發生的戰爭等各種情況相結合,從天上到地上,而以神為主。哥特式建筑藝術是革新的藝術。教堂內半明半暗,宗教情緒濃厚。外觀的思想則把基督教從人的視力中引向蒼天,象尖頂拱直沖云霄的態勢,既使你覺得有失去重荷的動勢感,又令人覺得上天的虛無飄緲和宗教神秘感。
羅馬式藝術,尤其是它的建筑藝術風格因其古舊呆板,在12一13世紀已失卻其魅力。哥特式藝術風格從12世紀興起,經過14—15世紀的盛期之后,到16世紀中葉在宗教改革之后,當更新的藝術思想出現的時候,它也逐漸衰落。
(責任編輯:admin) |
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