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就整個歐洲而言,德國文學無疑屬于“晚熟”類型。 歐洲的中古歷史分為三個階段。初期(5至11世紀)為封建社會形成時期;中期(12至15世紀)為封建社會全盛時期;末期(16至17世紀中葉)則是封建社會衰亡、資本主義產生時期。在初期的前幾個世紀中,散居在歐洲各地的蠻族尚無文字記載的文學,所謂的德國文學還是一片荒蕪。
其實,一直到16世紀,德國還是一個封建統治下的落后農業國,政治上四分五裂。經濟發展形不成合力。
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,一千余年,此時的歐洲各國分立,屢屢以兵戈相見。德國的地理位置很特別,它居于歐洲的中部,四周都被其他民族圍繞。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存權利,就必然地成為德意志這個民族的根本性問題。于是,這一族群中須養成一種奮斗的精神、尚武的風氣。德國文學的源頭--英雄史詩《尼伯龍根之歌》,就集中贊美了勇武的精神和忠義的氣節。
這部產生于一千二百年前后的敘事詩,篇幅很長,約九千五百多行,分為上下兩部,上部名為“齊格夫里特之死”,下部為“克里姆希爾特的復仇”。史詩的情節主要基于這樣一段史實--公元437年,日耳曼人在萊茵河上游建立的勃艮第王國遭到匈奴人的毀滅。英雄們圍繞尼伯龍根寶物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,封建主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流血沖突。
(責任編輯:admin) |
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