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到德國時德語基本一竅不通。出門倒垃圾時,發(fā)現(xiàn)垃圾庫中有4個巨大的垃圾桶(Mülltone f.),每個垃圾桶顏色不一,都標有我完全不懂的德語單詞。我提著一袋垃圾,兩眼一抹黑,隨手扔進了距離我最近的一個垃圾桶內(nèi)。后來開始上班后,又發(fā)現(xiàn)工作單位上也有4個垃圾桶,同樣寫著我不認識的德語單詞,我再次不知所措。幸好(Glücklicherweise)同事都很幫忙,七嘴八舌地給我普及德國垃圾分類(Sortierung f.)知識。
他們自豪地說,德國實行垃圾分類已經(jīng)有30多年了。全德有不同的垃圾處理廠家,不同廠家負責(zé)不同地區(qū)的垃圾分類及處理。但令人崩潰的是,不同廠家處理的標準(Standard m.)不一。所以每一個搬家的德國人往往最先需要了解不是去哪里交水電費,而是現(xiàn)在所在地的垃圾處理標準。
我所在的慕尼黑目前主要分類標準是這樣。首先有一部分“垃圾”是可以換錢的,比如啤酒瓶(Bierflasche f.),易拉罐等。這個標準在德國各地都統(tǒng)一。這些瓶子上都標有“Pfand”,表明這些瓶子可以換錢。依據(jù)瓶子的厚度和大小,每個瓶子大概可以換0.15-0.25歐元。在購買的時候,商店就會額外多收這部分瓶子的錢,有點類似Deposit。退瓶子也很方便,在每個德國大型超市前面都有一個機器,將瓶子逐個扔進去,機器會自動掃描這個瓶子,然后或者退回現(xiàn)金或者退回超市的現(xiàn)金抵用券。因為人總會去超市購買東西,所以去的時候帶著瓶子換錢,也沒有增添太多麻煩,同時換瓶子帶來了收益(Gewinn m.),也讓大家樂此不疲地投入換瓶子運動中去。這另一方面也導(dǎo)致路邊或者垃圾桶中再也沒有pfand的瓶子,節(jié)省了垃圾處理的工作量。其次,德國各地基本都是4個垃圾桶,不同廠家的標準略有不同。慕尼黑是這樣,灰黑色代表生活垃圾,藍色是廢舊紙張,棕色是生物垃圾,黃色是食品包裝垃圾。而與此對應(yīng),每個家庭也都有四個垃圾桶,在扔垃圾的時候就做好分類。所以經(jīng)?匆娔侥岷谑忻(Bürger m.)倒垃圾手里鼓鼓囊囊地提著3個或者4個垃圾袋。最彪悍的是他們甚至考慮到了紅綠色盲問題,沒有一種分類標準是同時有紅色或者綠色垃圾桶的。再次,以上4個垃圾桶是常用垃圾,一般每個房子或者公寓都會配備。針對玻璃,罐頭等還有專用垃圾庫,每個大區(qū)會配備一個。我也去過專用垃圾庫,第一個桶是扔綠色玻璃,第二個桶是棕色玻璃,第三個桶是白色玻璃,之后還有不同的桶針對不同分類的罐頭。最后,針對大型電器還有金屬,建材等還有專用的垃圾處理站。這些垃圾處理站一個城市也沒有幾個,所以周末有時能看見德國人為了扔垃圾開半個小時的車,給我的感覺就像“這周末為了扔垃圾,咱們?nèi)ザ碉L(fēng)吧!”
由于這分類標準的復(fù)雜性,別說像我這種外國人,就是德國人自己也經(jīng)常弄錯。我的一位德國朋友的爸爸有一次休假回了自己家鄉(xiāng),他的家鄉(xiāng)和慕尼黑是不同的垃圾處理公司,所以標準不同。由于他不小心將塑料瓶和塑料袋都放在了標有塑料的垃圾桶中,嚴謹?shù)牡聡绽と藚柭暢庳?zé)了他。德國朋友很無奈地和我說,他爸爸是一家500強公司的總監(jiān),已經(jīng)很少被人這么不留情面地教訓(xùn)了。
復(fù)雜也不僅僅表現(xiàn)在分類的定義上。之前還有同胞W倒垃圾時被罵了,我們對此很驚奇,W一直嚴格遵守垃圾分類的定義啊。后來才知道W是因為在晚上倒玻璃類垃圾被罵的。玻璃投入到垃圾桶中,由于其易碎性(Zerbrechlichkeit f.),經(jīng)常會有聲響發(fā)出。所以德國在對垃圾分類定義上,又針對倒玻璃類垃圾的時間進行了規(guī)定(Regelung f.)。晚上倒玻璃垃圾容易干擾臨街居民的睡眠,所以玻璃類垃圾只能白天倒。于是盡管W嚴格遵守了垃圾分類標準,仍然被罵。不過念在他是外國人又確實不清楚的情況下,倒是沒有什么懲罰。
就在這嚴謹?shù)亩x和嚴格的執(zhí)行下,我所在的巴伐利亞州垃圾的綜合利用率達到了82%,垃圾也是一種財富(Reichtum m.)。